大班数学教案《分饼干》反思-尊龙凯时ag旗舰厅登录

大班数学教案《分饼干》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分饼干》反思

1、大班数学教案《分饼干》反思

  教学目标

  1. 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 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3.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6. 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 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 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 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教学过程

  1. 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2. 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大瓶盖内压平铺满,然后选择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你们印了几块饼干?

  幼儿;3块

  老师;猜猜看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儿;5 块也有的说7块,

  3.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疏密的关系。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老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毛毛印了7块呢?

  幼儿甲:明明印的饼干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儿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越少。

  5 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模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

  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儿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儿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弄的越薄(面积越大)做出的饼干越多。

  7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

  老师: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的制作方法,将桂冠带在得冠军的小朋友的头上。鼓励大家课后要想出更好的办法争取下次夺冠。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观察,让幼儿充分体验自主学习,探索,记数的乐趣。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小百科:饼干的词源是“烤过两次的面包”,是从法语的bis(再来一次)和cuit(烤)中由来的。它是用面粉和水或牛奶不放酵母而烤出来的,可作为旅行、航海、登山时的储存食品,在战争时期用于军人们的备用食品也是非常方便适用的。

2、大班数学教案《统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2、难点: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准备:

  水果图片,统计图,展示板,多媒体课件,彩色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四种水果,看看是那四种水果?

  (视频出示水果图片:草莓、梨、西瓜、菠萝等)师:你能一眼就看出每种水果有几个吗?

  师:每组的操作盒里也有这些图片,请给它们排排队,数一数,比一比。

  (排队的方法有很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张表格,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来,我们给水果排队应该是从哪边开始?

  (从下往上排队,水果标识在下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讨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并把表格贴到黑板上。

  师: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水果的多和少?

  幼:一个格子摆一个水果就能帮助我们比出多和少。

  师: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幼:按从少到多排或从多到少排的方法比较好,一看就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2.介绍统计图。

  师:你们在摆图片时有没有碰到困难?

  幼:西瓜图片太大,一个格子放不下。

  师:谁有好办法?

  幼:也可涂颜色来表示。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展示涂颜色的方法。) 一种水果有几个就涂几个格子。

  师::涂颜色的看起来非常清楚。这时就会出现四个柱子。我们只要比较柱子的高低就能知道水果的多少。

  (出示统计图展示板)想一想,图中的四个柱子、数字、水果标识都告诉我们什么?。

  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这种水果有几个,草莓比梨多几个,这图能告诉我们吗?我们该怎么办?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底下的图片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水果。数字可以告诉我们哪种水果有几个,像这样的图叫统计图。

  3.看图提问题。

  师:请你说说从统计图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幼:统计图告诉我西瓜最多,梨最少。

  幼:统计图还告诉我苹果有5个,比草莓少1个。

  二、应用知识

  1.创设情景。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开联欢会,可是老师不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所以我们以组为单位,统计一下最爱吃的水果,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即时贴贴到最喜欢吃的水果那栏里,统计好之后,讨论一下,什么水果是你们组最爱吃的?

  2.小组讨论结果展示。

  师:请每组出一名小朋友,拿着统计图说一说。

  3.分析应用。

  师:根据这些统计图,我们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多买一点,哪些水果该少买一点?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数学练习册》统计练习题。

活动反思: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以上不足之处外,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细节,如: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班数学教案《树叶分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3.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幼儿操作模切卡片,将树叶抠下,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清幼儿给树叶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汇报交流,分享成果。

  (1)请2~3名幼儿给大家讲讲是怎么分类的,分的结果如何。鼓励幼儿大胆连贯讲述,并进行集体验证。

  (2)引导幼儿知道同样的树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分类并记录,相互交流分类的方法及结果。

  5.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玩法:幼儿站成一圈,请出6位幼儿站到圈里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儿边拍手边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请幼儿说一说找到的好朋友是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游戏可进行3次,教师提醒幼儿按衣着、性别、头发等特征来找好朋友。

活动延伸

  1.关注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如家庭中橱柜的物品、超市中各种物品的摆放等

  2.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分类收整玩具和材料。

活动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4、大班数学教案《交集分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摆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初步了解两集合相交部分所摆放的图形必须同时具有两个集合内图形的特征。

  2、继续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去运算。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空心大圆4个(分别为红、黑、各一,绿2),标记若干(如南p333图二、三、四、五、六)。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

  开展拍手游戏和碰球游戏。复习10的组成。

  二、学习按标记将图形分类。

  1、出示教具(五),引导幼儿观察标记后说出这两个空心圆圈是谁的家。

  2、谁来将图片按标记分别放在两个圈内。分完后再请幼儿说说两个圈里各放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三、学习交集分类。

  1、出示图六,引导幼儿观察两个家怎么了:这两个家怎么了?有没有完全重叠,是谁的家和谁的家有部分重叠了,重叠的这一部分有谁的家。(是绿色、三角形的家。)

  2、出示图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你们想想什么图片可以住在绿色的家和三角形的家重叠的地方?

  3、教师和幼儿一起在两个圈重叠的地方放上绿色的三角形,并在重叠处的上方贴上相应的标记。

  四、运用交集分类经验。

  1、出示图八:请你们想一想板上的标记和两个空心圈,红心圈里放什么图形,黑心圈里放什么图形,他们重叠的地方又应该放什么图形?(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

  2、请一名幼儿分别将图形片送至红圈、黑圈和两圈重叠的地方,请其他幼儿检查他放得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同时想想重叠的地方应该贴什么标记。

  五、幼儿操作。

  1、小朋友先看看材料上(两个相交的圆圈)每个圈上插着什么标记,想想在每个圈内应放什么图形,放好后,再想想两个圆圈重叠的部分内应该放什么图形,将图片放在里面。完成后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做的。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六、结束活动。

  1、表扬上课表现好的孩子。

  2、和孩子一起收拾活动用具。

活动反思:

  这些图形是幼儿平时经常接触的图形,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要求幼儿通过比较分辨出每组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幼儿对分类没有困难,只有稍部分幼儿还不能自行做好图形标记。活动后,我们都觉得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让孩子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5、大班教案《做饼干》含反思

教学目标

  1.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 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3.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教学准备

  1. 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 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 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教学过程

  1. 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2. 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大瓶盖内压平铺满,然后选择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你们印了几块饼干?

  幼儿;3块

  老师;猜猜看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儿;5 块也有的说7块,

  3.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疏密的关系。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老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毛毛印了7块呢?

  幼儿甲:明明印的饼干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儿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越少。

  5 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模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

  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儿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儿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弄的越薄(面积越大)做出的饼干越多。

  7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

  老师: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的制作方法,将桂冠带在得冠军的小朋友的头上。鼓励大家课后要想出更好的办法争取下次夺冠。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观察,让幼儿充分体验自主学习,探索,记数的乐趣。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6、大班数学教案《钱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 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 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 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7、大班数学教案《狗熊分饼》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在操作和判断活动中学习对不同形状的食物或图形进行二等分。

  2、知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从中培养比较和判断能力。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重难点:

  观察知道二等分的特点

  尝试各种二等分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知道对称的知识

  (材料准备)圆饼干、长方形饼干和各种图形。每人一份图图圈圈

【教学过程】

  一,故事:《狗熊分饼》(解决重点)

  1,老师讲故事,理解什么叫公平分饼

  2,提问:故事中的狗熊要怎样分饼干?什么叫公平?

  小结:小熊要公平分饼干,就是要将一块饼干分成两半一样大小的部分,这个就二等分。

  二,观察、判断、操作二等分(解决难点)

  1,请幼儿在桌上挑选图形饼干进行操作二等分

  3,分别请幼儿上来介绍自己二等分的方法(引导讲述各种分法)

  小结:通过操作我们发现有的图形有各种等分方法。等分后的图形大小完全一样大,能完全重叠。

  3,比较等分后的部分和原来的部分的大小?

  小结:二等分后的东西比原来的东西少、小。这说明如果等分的次数越多,被分出的部分就越小、越少。

  三,巩固提高,观察各种图形

  1,观察各种图形,找二等分方法(引导用目测的方法)

  2,讨论各种图形的等分方法?

  小结:刚才我们运用了目测的方法进行等分,能等分的东西都是能找到对称的中线的。在生活中许多地方就是要用到目测去等分的。所目测准确也是一种本领。

  四,幼儿操作涂涂圈圈(老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该活动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帮狗熊分饼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环节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一环节以故事引发幼儿用二等分的方法帮助小熊分饼。第二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采用个别、小组、集体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将各种图形二等分,并发现、交流不同的二等分方法。第三环节是找出二等分的礼物,巩固幼儿对二等分的认识。因整个活动用故事贯穿,并伴随着多媒体的演示,所以幼儿兴趣特别高,每个孩子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我认为该活动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肯定:1.内容贴近生活。2.形式灵活。3.材料新颖。让幼儿愉快地进行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我让幼儿辨认礼物单上二等分的“实物”,结果幼儿往往顾此失彼,有的只看左右而忽略上下,有的只看上下而忽略左右,有的只看形状而忽略大小,还有的关注不到图案的细微差别。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出错率相对较高,这说明幼儿还没有真正理解二等分的概念。幼儿暴露的问题蕴含着教育价值,它是引导幼儿深化理解数学概念的有效切入口。确实,幼儿只有在反复操作中,在不同情境的运用中,才能逐步积累数学经验,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8、大班数学教案《分水果》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小朋友已经开始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数的可分性方面理解不是太好,在学习中、活动中缺少协商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完整。

活动目标

  1.体验数量为5的物体分成两部分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标记和数字等符号记录分的结果。

  2.能与同伴协商,学习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体验分享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什么是每次分的数目不相同。

  2.语言的完整描述。

活动准备

  苹果卡片10张 男孩图片1张 女孩图片1张 操作单若干张 梨卡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分水果

  1老师家里来了两个小客人(哥哥和姐姐),请小朋友帮老师把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在操作单上记录下来,并给大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2.出示五个苹果请小朋友来分一分,要求要和刚才分的不一样,并记录下来,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3.引导小朋友讨论:两次分的结果一样吗?帮助小朋友理解什么叫每次分的不一样。 <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4.再将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要和前两次不一样,可以怎样分?

  二 .操作活动:分水果

  1.发放梨卡片和操作单。

  2.两个小朋友自由结合,分工合作。引导小朋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一人分水果,一人记录结果)

  3.展示小组操作单,并向大家讲述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记录结果,同时学习同伴的记录方式。

  4.集体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记得和分的是否一致。再次感受5分成两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

  三.活动延伸

  1,带领小朋友玩“对口令”的游戏。

  2.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分东西的游戏。

教学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我运用了家里来了客人,要给客人分水果,可我不知道怎么分来引导孩子进入课堂,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也很踊跃。

  在操作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是一小部分孩子在操作过程遇到了困难,大部分孩子在分工和合作上还是做得很好的,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也非常的勇敢大胆。

  再重新上这节课 的时候,我会把操作活动这个环节加上逛超市,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小朋友先去超市买水果,然后再分水果,这样会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学习了生活常识,还给小朋友一个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

9、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分类统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

  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 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10、大班数学教案《多角度分类》含反思

设计背景

  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排序、对立等学习,有助发展幼儿的思维。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以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的概念打基础。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 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 《操作册》。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 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11、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形纸、课件

  2、学具准备:制作正方体的图样纸、彩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问候

  2.情景导入

  “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

  《积木房》:积木宽,积木长,我用积木盖新房,小朋友们请进去,都夸房子真漂亮!

  二、集体活动。

  (1)观察图形

  幼儿观看课件

  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

  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

  (2)操作活动

  教师做示范,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今天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小朋友们也来试试吧。

  (3)认识形体

  请幼儿观察正方体

  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

  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一样大吗?”

  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

  1.游戏名称

  “掷骰子”游戏

  2.游戏规则

  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www.banzhuren.cn)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骰子上标注问题)

  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

  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

  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

  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3.活动小结

活动反思:

  本课我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使学生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对于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运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去观察、操作、推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探究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证、总结,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知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同时,通过生动的课件演示,展现了常见的正方体,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2、大班数学教案《跷跷板》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习。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13、大班数学教案《拼图》含反思

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幼儿对图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节图形游戏课。目的是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图形进行拼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

  2、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出图形名称。

  二、想一想: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说图形像什么?(教师小结:当小朋友看到一个图形时,就会想到很多物体。比如看到圆形,就会想到西瓜、乒乓球、太阳、皮球等,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以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三、拼一拼:

  1、相同图形拼搭

  教师让幼儿取出任一种图形进行尝试性的拼搭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结:小朋友可以用其中的一种图形变成不同的图形,例如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等。)

  2、不同图形的拼搭

  教师在引导幼儿拼图时不要一下子把拼好的图样给幼儿看,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比如拼帆船时,可以告诉幼儿用两个大的三角形做它的帆,另外的图形拼成一艘船。

  建议:教师巡回时可给予个别指导,并将幼儿的有趣拼搭介绍给大家。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玩了图形游戏,发现了很多个图形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有趣的图样。只要我们多动手多动脑,就会拼出越来越多的图案。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较浓,整节课每位幼儿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在用不同的图形拼搭时,有个别幼儿还不能按时完成。

14、大班优秀数学教案《分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将图形片按颜色或形状分类排放。

  2.按图形片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进行配对,并学习命名。

  3.喜欢参与集体游戏活动。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红黄绿3种颜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3种形状的图形片若干。

  2.红、黄、绿3种颜色标记各一个,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无色)标记各一个。

  3.放置图形片的扁平框(或盒)若干。

  4.3个娃娃,身上分别有红色的圆形,黄色的正方形,绿色的三角形标记一个。

活动过程

  1.商店进货

  (1)一起商议玩开饼干商店游戏。

  商店货架上只有一个一个空的筐,还没有进货,现在先要小朋友把饼干拿来布置货架。

  (2)幼儿看自己的小箩筐里有些什么饼干?看看讲讲,如:三角形饼干……红色的饼干……

  (3)按教师筐前出现的颜色标记,请一部分幼儿把饼干分送到三个筐里,边送边说。如:我把红饼干送到红色标记的筐里。我把绿饼干送到这绿色标记筐里……

  (4)按教师筐前出现的形状标记,请另一部分幼儿把饼干分送在三个筐里,边送边说,如:我把饼干送到有圆形标记的筐里,我把方饼干送到有方形标记的筐里……

  2.介绍饼干

  (1)幼儿看一个有颜色标记里的饼干,介绍这儿的饼干都是*色的饼干(如都是红色的饼干)。说:“要买红色的饼干到我这里来!”教师帮助补充:“要买红色的饼干可以到这里来,也可以挑选你喜欢的形状。因为这里是红色的饼干但有不一样的形状。”

  (2)幼儿看一个有形状标记筐里的饼干。介绍这儿都是**形状的饼干(如都是方方的饼干),说:“要买方饼干到我这里来!”教师帮助补充说:“要买方方的饼干可以到这里来。!”

  3.买饼干,幼儿当顾客去购买饼干。

  (1)买2块不一样的饼干。(幼儿挑选,并让大家看看讲讲。这两块饼干什么地方不一样?)

  (2)买2块相同的饼干。(让幼儿挑选并让大家看看讲讲,这两块饼干什么是相同的?)

  (3)出示3个娃娃(身上有标记),要小朋友买他们最喜欢吃的饼干,先看看说说他们各自喜欢吃的饼干。

  如:红色的圆饼干,黄色的正方形饼干,绿色的三角形饼干。然后分组为3个娃娃买饼干。

  评价:每个小组是否为娃娃买到他喜欢的饼干?

活动反思

  “分类”这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普遍应用,但低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但把它归纳成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掌握。整节课我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向学生提供了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探索中去发现,明确探索的方向,从而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掌握分类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个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本节课我的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15、大班数学教案《二等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相同的二分,并知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2、尝试用目测,把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并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用的蛋糕一只及幼儿操作材料图形一套。

  2、人手一分不同颜色的各种图形。

  3、操作材料:红枣、豆子、橡皮泥。

活动过程:

  1、以两只“小松鼠分蛋糕”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二等份的兴趣。

  师:“六一”这一天,是小松鼠花花和圆圆的生日,小伙伴们送了他俩一个蛋糕,两只小松鼠很开心,看了一会儿,花花说:“我们来分蛋糕吃吧,我们两人吃一样多好不好”圆圆说:“好”!可是两之小松鼠的数学学的不好,不知道怎么分才能分得均匀,小朋友说说看,两只小松鼠应该怎样分才能吃到一样大的蛋糕?

  2、老师这里也有一只蛋糕,想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帮老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3、幼儿演示分法,教师帮忙。

  4、蛋糕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那么如果我们用图形,可不可以也把它们分成相同的两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每种图形有两张,请你们把相同图形中的一张先用折的方法,折成相同的两份,然后,用剪刀剪开,看看剪下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折、剪的时候,你想一想一种图形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

  5、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小朋友们相互讨论。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

  6、幼儿反馈尝试的结果。

  (1)提问内刚才小朋友都动手把各种图形分成了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请几个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讲述,并用老师的操作卡演示给小朋友们看。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开始部分,是以故事《松鼠分蛋糕》导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带进如何公平的分饼的情景中,使孩子们的兴趣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圆的饼(圆形卡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种图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的结束部分,老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幼儿操作探索图形等分的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只跟孩子说对折,而剪的过程我应该在课前剪好,到这个环节直接演示就得了,把剪的过程放进来既浪费时间了,又没有把重点突出来,这一点我觉得不够完满。

16、大班数学教案《日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

  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

  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12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查找日期

  1、今天是几月几日?谁能从日历中找出来?(幼儿示范)

  2、老师的生日是11月7日,谁能找出来。

  3、国庆节是几月几日?!来自快思老师教案.!谁能找出来?

  4、老师说节日,幼儿在日历上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之间互相提问、指认日期。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 。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 2011年、2012年、兔年、龙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12的就是2012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于是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用"拳头"形象地来区分大月小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

  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17、大班数学教案《种花》含反思

【设计意图】

  最近区域活动中,幼儿特别喜欢帮花片积木排队、串珠、穿项链等。通过孩子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孩子对排列规律的浓烈兴趣,但缺乏对排列规律的正确感知、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能根据花朵的排列进行排序。

【活动目标】

  1、能在活动中找出花的规律,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

  2、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蝴蝶姐姐小花园的场景布置;蜜蜂宝宝家的种了一些花的花园布置,种花材料(花儿)

【活动过程】

  1、发现蝴蝶姐姐小花园里花的排列规律

  “蜜蜂妈妈带着蜜蜂宝宝到蝴蝶姐姐的小花园里去玩喽!”

  “花儿好看吗?”“长得整整齐齐的还是乱乱的?”

  师幼:很整齐,像排着队。

  第一排: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红花排队)

  第二排: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轮流排队)

  第三排: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轮流排队)

  小结:蝴蝶姐姐小花园里的花是按照规律来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

  “我们也要在自己家的小花园里种上花了,以后蜜蜂宝宝可以去采蜜的。妈妈已经在空地上先种了一些花,宝宝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再接着往后排,你们愿意吗?”

  ①空地1:黄花黄花黄花黄花……

  ②空地2: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

  ③空地3:小花大花小花大花小花……

  操作活动: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种花(给花儿排序)。

  3、活动评价。

  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请两名幼儿去看看花儿长得好不好(检查并纠正)。

  带领蜜蜂宝宝高高兴兴去采蜜。

【教学反思】

  本次《种花》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按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整个活动以“花园的花”贯穿主线。分两大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观察去发现花的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花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花儿排队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让幼儿感受了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的乐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18、大班数学教案《球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球体的主要特征。

  2.比较、发现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并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玻璃球、飞盘、乒乓球、小皮球、木珠、光盘、圆环、硬币、瓶盖等及其图片,笔和记录表。

  2.环境布置:圆圆世界--摆放玻璃球、小皮球、木珠、乒乓球等各种球体物品及圆环、光盘、飞盘、硬币、瓶盖等。

  活动过程:

  (一)以"圆圆世界"导入活动,教师ppt展示图片,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进入一个"圆圆世界",看看这个世界里都有什么东西?它们哪里一样?

  (二)引导幼儿在"圆圆世界"里边玩边探索,初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介绍玩法和记录要求;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教室,待会儿小朋友们滚一滚,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是不是都可以滚,如果可以滚的就在这个图示下面"√",不能滚的就打"×"。

  2.幼儿选择"圆圆世界"里的物品玩,教师观察、引导他们;把玩的结果记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玩的结果: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以滚的?

  4.小结:原来,"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

  (三)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师;"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但可以随便滚吗?请小朋友们再去滚一滚,玩一玩这些东西。操作时请按照记录表上的图片指示进行,并且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再次探索,教师观察、引导幼儿;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结果。

  4.小结:从各个方向来滚、滚来滚去都不会倒的这些东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

  (四)引导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球体物品。

  1.师幼交流: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如柜子上的地球仪等)。

  2.师展示ppt,介绍生活中的球体及其作用,。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球体,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要做成球体?。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球体物品。

  师:回家以后你们再去找一找球体的东西,看一看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19、大班数学教案《四等分》含反思

  设计意图

  本活动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物体、空间、时间等等现象发生兴趣。为此,就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探索来对形体进行等分。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逐渐加深,并支持、鼓励幼儿独立、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来完成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物体进行等分的兴趣。

  2、让幼儿理解四等分的含义,学习将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四等分的方法,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组成。

  3、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卡纸,一些等分、不等分的图片ppt,已经等分的纸片,固体胶

  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以小狗分匹萨的情景作为导入,复习图形二等分的方法。

  二、基本部分

  (一)实物四等分

  1、引入四等分的问题,让幼儿思考圆形四等分的方法。

  2、教师引入分四等分的方法,让幼儿学习通过二次对折得到四等分。

  3、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初步理解四等分的含义,即把一个物体分成一样大的四份。

  (二)图形四等分

  1、分发正方形的纸,让每位幼儿动手探索正方形四等分的方法。

  2、启发幼儿想出不一样的分法。并让幼儿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分的。

  3、通过邀请幼儿代表将长方形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进行四等分,总结将图形四等分的方法,使幼儿巩固理解四等分的含义。

  4、教师出示一些等分、不等分的图形,让幼儿判断四等分。

  (三)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大小,部分拼成整体

  1、以圆形为例,比较等分前后整体与部分的大小,感知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2、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和其四等分,幼儿动手操作将不同的四等分拼成原来的整体。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四等分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组成。

  2、延伸:让幼儿思考如何把图形进行八等分。

  教学反思:

  四等分的概念对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并不是很难,但要让幼儿真正理解具体的方法也不容易。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不同的环节,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再拼一拼,一步步操作探索,从而得出各种图形的不同的分法。活动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和操作特点。从幼儿的操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幼儿都能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大胆想出各种图形的不同分法,也能很快地掌握基本的分法。对于个别难的分法,也能在老师或同伴的提示讲解下得到启发和提升。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掌握了四等分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现了新纲要的教学理念,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发现在操作材料上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可能是计算错误,另外在摆放操作材料时还要考虑得更周到,这样活动效果可能会更加完美。

20、大班数学教案《文具》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活动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6~10各数的书写

  6~10各数的书写

活动准备

  “小小文具店”图,田字格黑板,6~1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二、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出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再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2.再指定2~3组学习伙伴汇报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明了。

活动二:数两个人的文具

  1.把同桌两人的文具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2.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几支铅笔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一:数出来的。

  方法二:把两个人的铅笔加起来的。

  对第二种方法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如果学生的文具数超过了10个,学生能数清楚或算出来,也要加以表扬。

  3.延伸:在数你们两个人的文具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写一写,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两个同桌学习用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要把今天认识的6、7、8、9、10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1.观察数字卡片6、7、8、9、10

  2.指导学生写。

  (1)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各数的书写要点:

  (2) 学生边看老师示范或课件演示,边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

  (3)学生在第10页上先描4个,再独立写一个。

  (4)小比赛:每个小朋友在本子上写6~10各两个,再在小组内评评谁写得好,并展示给大家看。

  (5)你会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试试看。

  小组内说一说:6、7、8、9、10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练一练

  摆一摆,说一说

  (1)分小组把6、7、8、9、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分一分,说一说。

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通过创设小小文具店这一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个数是几就用几表示,体会数的产生,加强数与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实践活动,其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其二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的意识,善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

  "写一写,说一说” 在学生已掌握了书写格式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各数书写要点。通过想像、儿歌帮助学生记忆1~10各数的特征,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字的笔顺方向和布局,并通过小比赛、小评价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力图把数字写得整齐美观。

  孩子的兴趣比较容易变化和转移,也就是稳定性不高。与孩子的年龄特征有关。大班孩子的注意力持续20至25分钟。今后我要在“兴趣培养中的误区”得以加强。

21、大班数学教案《青蛙》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的孩子都是村上的,而且还是个混合班,但还是对青蛙也都有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在模仿青蛙声音的时候,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在数学这一领域,却是个很大的弱点。因此,为了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孩子们感兴趣的实物结合数学知识一起学习,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能惟妙惟肖的把青蛙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3、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青蛙笑》,幼儿用书《美好的乡村》

  2、教师自制大图(池塘中有几片荷叶和荷花)

  3、折纸青蛙6个(其中有一只大一些,做青蛙妈妈)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朋友是谁呀?

  生:青蛙

  师:对了,是青蛙,那你们知道青蛙生活在哪里吗?它平时吃什么?谁可以模仿一下青蛙的叫声?

  生:青蛙是害虫,生活在河里和池塘里,还有在稻田里。它的声音是呱呱呱。

  师:小朋友们真棒,把青蛙的声音模仿的真像,老师现在带着大家一起去池塘边看看,看一下池塘里有多少是青蛙?看谁的眼睛最仔细观察了。

  二、看看说说

  1、教师出示大图,通过摆放青蛙表现出一个算式情境。先将这个情镜描述一下,然后口述算式,得出一个数。如:五只青蛙在荷叶上,“扑通”又有一只青蛙跳上荷叶,现在有几只在荷叶上?为5 1=6

  2、教师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幼儿根据教师摆放的情境进行口算。

  3、请个别幼儿尝试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并请其他同学来进行口算

  4、幼儿完成幼儿用书《青蛙有多少》的练习,并进一步学习6以内的加法练习

  三、学唱歌曲《青蛙笑》

  1、教师播放录音磁带《青蛙笑》的第一段,幼儿一边翻看幼儿用书 《青蛙笑》,一边欣赏

  2、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中的顿音和停顿的地方(要求唱出欢快、诙谐的感觉)

  3、教师和幼儿进行情境式的表演(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幼儿扮演青蛙宝宝)

  4、结束课堂

教学反思:

  在教学《青蛙》这一活动时,先引导幼儿回想起青蛙的特征,并了解青蛙的生活常态和模仿青蛙的声音,让幼儿学会青蛙的基本知识,并在模仿中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打下一个基础,通过看大图,贴一贴,创设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并学会描述这个情景,再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经过几次的练习和幼儿自己在大图上摆放和编题,带动了很多幼儿也学会编题和列示,特别是在幼儿用书上的练习,除了几个年龄相差太大的跟不上,基本上都完成的比较好,根据课堂反馈信息来看,幼儿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引导幼儿多运用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幼儿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将生活实际加进去,合理地运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把幼儿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进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22、大班数学教案《测量》含反思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 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 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 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1 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23、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归纳出一组图形1-2个共同特征,或按特征拿取相应的图形。

  2.能仔细观察图形,并积极参与讨论。

  3.听懂操作要求,并按要求操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多种图形

  2.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若干、参考图、图形特征标记、空白记录表一张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彩色图形来了……

  (1)以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有许多彩色图形要去游乐场玩游戏,瞧,它们来了……"

  (2)出示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彩色图形,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特征。

  (3)出示颜色、形状、大小标记让幼儿认一认。

  2、彩色图形找朋友。

  (1)教师出示参考图,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们的共同特性。

  "彩色图形要找朋友一起去游乐场。(.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看,它们找到朋友了。它们什么地方一样,成为朋友呢?"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从形状、颜色、大小三个方面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3)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出标记并放在参考图上。

  (4)师幼进行检验讨论。

  (5)教师可将彩色图形换下,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共同特征,可进行两遍。

  (6)小结:原来彩色图形喜欢找有两个特征相同的图形做朋友,它们有的形状相同,有的颜色相同,还有的大小相同。

  3、彩色图形进游乐场。

  (1)出示空白表格"彩色图形来到游乐场门口,可是却不能进去,因为进游乐场要符合条件才能进。"

  (2)教师边说边将红色和正方形标记贴上。

  "原来要符合红色和正方形两种条件才能进。那么,谁能来做检票员把关呀?"

  (3)个别幼儿上前示范。

  (4)师幼检查。

  (5)教师换标记并请幼儿集体做"检票员""这个游乐场很神奇,瞧,这次进去的条件变了。"教师边说边贴标。

  (6)师幼一起讨论需要的条件。

  "原来这次要进游乐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黄色的,还要是大的。谁愿意来做检票员?"

  (7)请全体幼儿一起找一找并贴在表格中。

  (8)师幼检查讨论

  (9)教师换标记并请幼儿第二次集体做"检票员"。

  (10)师幼讨论检验。

  (11)小结:原来要进游乐场还必须符合两个特征条件呢,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不能进去。彩色图形们让我感谢你们的帮忙,现在它们已经在开心地玩了。

  4、幼儿操作活动

  (1)讲解题目要求。

  (2)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纠正幼儿的书写姿势。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按照抽奖的等次逐个由分析单一特征到三项特征。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加,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俗话说“没有遗憾的活动就是最大的遗憾。”在整个活动中,虽处处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与用心,但是整个活动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把握应该更加明确,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练,明了。

24、大班数学教案《分苹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少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 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你也说我也说,那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朋友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活动延伸:

  看见这些水果,我们想象一下,苹果象什么呀?梨象什么呀?....

  我还会想到一首歌谣:排排坐,吃果果——分果果,吃果果,大的给奶奶,小的留给我。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25、大班数学教案《小熊分饼》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将数学回归社会,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情境中产生的矛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平时特别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但也常常因分的不公平而找老师帮忙。我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设计了“小熊分饼”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 “教”小熊学本领的游戏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二等分。

  活动目标

  1、尝试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在为小熊分饼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动物朋友的快乐。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尝试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在为小熊分饼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动物朋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熟悉的故事两只小熊以及常见的几何图形。

  2、材料准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图片若干,剪刀、水彩笔、操作练习纸人手一 份,展示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听过“两只小熊”的故事。因为两只小熊不会公平的分饼,而因此打起架来,所以他们想学会公平分饼的方法。(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你们看他们来啦。

  师;你们能帮帮他们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带来啦那些不同形状的“饼”

  二、学习二等分

  一;学习分圆形的饼

  二;集体验证幼儿的分法是不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把一个圆饼对折可以分成相等的两份,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就事二等分啊 。

  二;学习分正方形、长方形的饼

  1、引出任务

  师;他们学会啦分圆的饼,不会其他的形状的饼我们再来教教他们。

  2;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要知道正方形的饼和长方形的饼是不是一样大,可以通过边对边,角对角,上下左右对称看是不是一样的啊。

  三、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1;交代任务

  师;他们在大家的帮助下学习了二等分的方法。下面是一张他们带来的礼物单,他们要来看看你们能不能办二等分的礼物找出来。

  2;幼儿在人手一份的操作练习纸上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3;集体交流、验证。

  四;延伸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小熊分饼的故事引导出的图形二等分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比较贴近生活,因为在孩子的生活中有很多要分的如蛋糕、水果、饼干,可以让幼儿来分。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在辨认礼物单上的二等分的时候,有的只看左右而不看上下,有的只看上下而不看左右,有的只看形状而不看大小,所以在这个环节出错比较多。说明有的幼儿还没有来理解二等分的概念。

26、大班数学教案《悟空分桃》含反思

  实施策略及方法

  考虑到学习数字分合的枯燥性,我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本次活动,以“帮悟空分桃”为主线,让孩子们在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学习5的分解、组成。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的最优化组合。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组成、分解,初步了解组成的基本规律。

  2、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并正确表达。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悟空头饰1个,桃子实物5只,桃子模型每人5个,盘子每人2个。

  2、多媒体教学课件,保龄球、套圈、投弹教具各一套。

  3、铅笔、橡皮、记录卡、练习纸、幼儿用书第三册第13页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孙悟空最喜欢吃什么吗?(桃子)

  二、过程:

  1、复习4的分解、组成:

  今天,师傅拿来4个桃子,(出示4个桃子实物)让悟空分两次吃完,问它有几种吃法?[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这下可把悟空难住了!谁有好主意?谁愿意帮帮它?

  (活动中,根据幼儿回答,课件出示4的分成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递增、递减的规律。)

  2、自由探索、记录:

  孩子们,你们太棒了!帮悟空分了桃子,还发现了数字排列的规律。悟空可高兴了,它拔出一根毫毛,一吹……看!给我们变出了这么多好玩的东西!

  (介绍玩法,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并把自己玩的结果记在记录卡上)

  玩法介绍:

  保龄球:保龄球瓶5个一组摆好。孩子们站在规定的线后面,用保龄球打球瓶。

  记录:打倒了几个?剩下几个?

  套 圈:5只小猪在地上摆好。孩子们站在规定的线后面,用圈套小猪。

  记录:套住了几个?剩下几个?

  投炸弹:孩子们站在规定的线后面将5个沙包(炸弹)一起向前方的圈里投。

  记录:投中了几个?几个没投中?

  3、互相交流:

  孩子们,你们玩的这么开心,现在找个好朋友互相说一说:你刚才玩的什么?怎么玩的?结果怎么样?和好朋友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吧!

  4、集体总结:

  谁想把你玩的什么?结果怎样?和我说一说。

  (1)大屏幕出示孩子们说的记录结果,组成5的分成式。

  (2)引导幼儿尝试用4的分成式里找到的递增、递减规律整理5的分成式。

  (3)用5个桃子实物演示讲解互换、互补规律。

  5、操作体验:

  (1)孩子们,你们都知道了5分成两部分有这4种方法,现在你能不能自己帮悟空把5个桃子分到两个盘子里,再按照刚才你发现的不同的规律来记录你的办法呢?试试看!后边你的操作材料里都有5个桃子的模型,可以用它来分一分,试一试!

  (2)完成的小朋友和你身边的好朋友互相看一看,你们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的?

  (3)教师检查、总结:按照排列规律的不同分几次检查孩子们的完成情况,对有问题的孩子给予适当指导。

  6、巩固练习5以内数的组成:

  游戏:吃桃

  规则:课件随机出示2—5个桃子。首先,孩子们说出一共 ?个桃子;老师说:“我吃掉了 ** 个。”孩子们说:“我吃掉 ## 个。 **和##合起来是?”

  7、完成幼儿用书第13页:

  现在,把我们刚才吃桃子的办法写在这张练习纸上吧。看谁又对又快。

  三、结束:

  教师戴悟空面具说:“孩子们,把你们记下来的办法拿到这边给我看一看吧!”

  (把孩子们带出活动场地)。

  活动反思

  幼儿在学习数字2-4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数字如何分成,并且能有多种分成方法。但在动手操作记录上却不怎么好。因此,在接下来组织幼儿学习 5的分解、组成时,我把重点放在幼儿操作、记录上面,并进一步学习5的分解、组成。使其更深入的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27、大班数学教案《分铅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有六种不同的答案。

  2、能够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象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记录。

  3、会用比较清楚的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记录,并关注和学习同伴的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放大的记录单,水彩笔。

  2、幼儿用书第1、3页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分铅笔--学习7的分合。

  把铅笔分给两个幼儿,试试可以分几次,要求每次分的答案不一样,进行记录。

  二、师幼交流讨论"分铅笔"的结果。

  师幼共同检查结果是否有重复或遗漏,确认分成两份的6中答案:如有错误进行改正。

  三、尝试用标记表示两组相象的分法。

  1、幼儿观察6组答案,找找哪两组相似。

  2、师幼讨论:谁能有办法,让大家一下子就能清楚地看出记录单上的6组答案中,那两组是相像的?

  3、启发幼儿大胆地说出各自的办法。

  4、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记录单上最后一列空格,针对"可以给这两组相像的分合式做什么样的标记?在什么位置做标记合适"等问题,鼓励幼儿发表格子的意见和理由。

  5、请一名幼儿在放大记录单的最后一列空格中,尝试用标记表示相像的两组答案。

  四、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翻片子。

  2、剪贴格子。

  3、分蜡笔。

  五、交流与分享。

  活动反思:

  《分铅笔》是让幼儿"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种分法;能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像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标记"。在上一次幼儿学习6的组成时,已做过"找出相像的两组作上标记",因此,幼儿结合7的分合,很快地就完成了作标记的任务,但有部分幼儿给三组相像的数做的都是同一个标记,经过引导幼儿马上明白并进行了修改。(.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在第二环节分铅笔并记录时,我强调了"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准",并让幼儿完成后进行交流。我的本意是希望幼儿能从相像的二组数字中受到启发,能从一组分合数字中推导出另一组,这样的话,7的分合共有6种分法,只要分三次,就能得出6种结果了。从幼儿交流的情况来看,所有幼儿都运用了数字变大变小的规律进行有序记录的方式,说明幼儿已很好地掌握了数字渐变的规律,这和前几次活动一直在强调"有序"记录,发现记录中的秘密分不开的。在幼儿交流结束后,我展示了一组运用交换数字的方式进行快速记录的方法,给下次活动留下了伏笔。

28、大班数学教案《蔬菜怎么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将5以内的蔬菜分在两个箩筐里(红色、黄色箩筐),知道可以有多种分法。

  2.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分的结果。

  3.体验数量分合变化的乐趣。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熟悉绘本故事《箩筐》。

  物质准备:

  1.课件:5的分法。

  2.5以内各种蔬菜图片(萝卜、茄子、土豆、芹菜)等人手一份。

  3.箩筐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引发幼儿的回忆

  师:“箩筐有时会很满,有时会很空。”爸爸的箩筐里盛满了很多萝卜,装都装不下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帮爸爸把萝卜分在两个篮子里,一个是红色箩筐,一个是黄色箩筐,该怎么分?

  二、幼儿自由探索分蔬菜

  (一)把5个萝卜分别装在红色箩筐、黄色箩筐里,幼儿自由操作。

  (二)了解5分成两份的多种分法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分法。

  如:红色箩筐2个,黄色箩筐3个。

  提问:谁和他分得一样?是怎么分的?

  幼儿描述自己的分法,提示用“我把5个萝卜分别分给红色箩筐2个,黄色箩筐3个”句式描述。老师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提问:谁与他们分得不一样?

  幼儿说出不同的分法并记录,直至所有分合式完成。

  出示所有的分合式,幼儿集体读一遍。

  (三)复习分合号,进一步理解5的分合

  1.复习理解分合号的意义。

  提问:这些分合式里边都有一个符号,像什么?叫什么?代表什么意思呢?(复习分合号,用手势动作摆出分合号等方法,熟悉分合号)

  2.用逐渐增加的方式重复5的分合。

  提问:给红色箩筐分了1个土豆,那黄色箩筐该分几个呢?(出示相应的图片)

  如果再分给红色箩筐1个土豆,那黄色箩筐的土豆是多还是少了?为什么?

  依次完成5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的分法。

  提问:5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

  提问:看看这些分合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红色的箩筐多分了一个,黄色的箩筐就要少一个。(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这是数量分合中递增、递减的关系。

  3.游戏“你问我答”,复习5的分合式。

  4.幼儿动手操作,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分的结果。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分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把这些蔬菜分别装在两个箩筐里,该怎么分?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合式。

  师:今天你们帮助爸爸分了蔬菜,爸爸很开心,谢谢小朋友们。

  活动反思:

  让幼儿的学习回归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创设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想努力做到的。我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教案来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能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更能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幼儿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游戏性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敏感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数学的作用,将数学融入情境化、生活化,让幼儿学习得十分轻松,也越来越爱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9、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饼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进行平均分配,感知平均分配的简单规律并能初步运用于生活中。

  2、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

  3、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视频一段、一体机。

  2、圆形若干、记录纸、笔、剪刀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二等分、四等分的分法导入活动

  “上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来将圆形饼干分成了2份和4份,今天老师请四个小朋友来做客,可是只有1块饼干要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

  二、幼儿操作,进一步了解二等分、四等分。

  1、一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幼儿讲述,教师操作课件)

  问:谁来告诉大家1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

  师幼小结:可以先把一块饼干四等分后分给了4个小朋友,每人拿到的就一样多了

  2、两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

  “2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请你们从盘子里拿出两块饼干,分给操作板上的小朋友,看谁分得快。”

  问:

  (1)2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

  (2)有没有不一样的分法呢?(讨论不同分法)

  师幼小结:我们可以把每块饼干二等分或四等分后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一样多。

  三、自由探索将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方法,并进行记录

  “3块饼干,要怎么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才会一样多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幼儿操作,记录结果,教师以实物投影仪展示记录结果,引导幼儿讨论出平均分的方法

  师幼小结:3块饼干分给了4个小朋友,每人一样多可以用两块饼干进行二等分,一块饼干四等分的方法,也可以用每一块都四等分的方法来分。

  四、探索口香糖的分法

  1、4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

  “饼干吃完了,我这还有4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要怎么分呢?”

  个别幼儿回答,教师演示ppt

  2、5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

  “现在有几个口香糖,口香糖比小朋友多,这又要怎么分?”

  师幼小结:口香糖比小朋友多,我们可以先一个一个分,再把剩下来的进行等分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试试5个口香糖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请你们回家去想一想。”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二等分、四等分为基础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中我以给小朋友分食物为主线贯穿活动始末,“分饼干”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一个圆形饼干的四等分为基础拓展到多个圆形的平均分配活动,,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

30、大班优秀数学教案《分橡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

  2、感受并体验8的组成中所分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一)中数字1-8及分合号若干套,放大的记录单。

  2、幼儿用书第1页的小橡皮图卡8张,小盒子2个,记录单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分橡皮。

  2、剪贴格子。

  3、翻片片。

  二、归纳总结8的分合记录

  1、教师展示个别幼儿的分合记录,引导幼儿检查每一组的分合有没有重复或遗漏,分和记的是否一样。知道8的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答案。

  2、请幼儿根据记录单上相像的两组答案做出的标记,(.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说说8分成两份的7个答案中分别有那两组分合式是相像的。

  三、学习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几组相关的分合式。

  1、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记录单上的那几组分合式可以省略,为什么?

  2、启发幼儿思考并说出理由。(如3和5与5和3这两组答案相像,可以将5和3省略,因为看到3和5就会想到5和3)

  四、引导幼儿相互交流与分享。

  1、请幼儿选择1张自己做的记录单,将该记录单上的7组分合式全部剪开,并把两组相像的调整到一起,再尝试拿去几组相关的分合式,最后将留下的分合式重新贴在白纸上,说说省略了那几组分合式。

  2、展示个别幼儿重新调整黏贴后的记录单,请幼儿猜测,并说出该张记录单上省略了那几组分合式。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31、大班优秀数学教案《分铅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有六种不同的答案。

  2、能够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象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记录。

  3、会用比较清楚的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记录,并关注和学习同伴的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放大的记录单,水彩笔。

  2、幼儿用书第1、3页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分铅笔--学习7的分合。

  把铅笔分给两个幼儿,试试可以分几次,要求每次分的答案不一样,进行记录。

  二、师幼交流讨论"分铅笔"的结果。

  师幼共同检查结果是否有重复或遗漏,确认分成两份的6中答案:如有错误进行改正。

  三、尝试用标记表示两组相象的分法。

  1、幼儿观察6组答案,找找哪两组相似。

  2、师幼讨论:谁能有办法,让大家一下子就能清楚地看出记录单上的6组答案中,那两组是相像的?

  3、启发幼儿大胆地说出各自的办法。

  4、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记录单上最后一列空格,针对"可以给这两组相像的分合式做什么样的标记?在什么位置做标记合适"等问题,鼓励幼儿发表格子的意见和理由。

  5、请一名幼儿在放大记录单的最后一列空格中,尝试用标记表示相像的两组答案。

  四、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翻片子。

  2、剪贴格子。

  3、分蜡笔。

  五、交流与分享。

  活动反思:

  《分铅笔》是让幼儿"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种分法;能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像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标记"。在上一次幼儿学习6的组成时,已做过"找出相像的两组作上标记",因此,幼儿结合7的分合,很快地就完成了作标记的任务,但有部分幼儿给三组相像的数做的都是同一个标记,经过引导幼儿马上明白并进行了修改。在第二环节分铅笔并记录时,我强调了"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准",并让幼儿完成后进行交流。我的本意是希望幼儿能从相像的二组数字中受到启发,能从一组分合数字中推导出另一组,这样的话,7的分合共有6种分法,只要分三次,就能得出6种结果了。从幼儿交流的情况来看,所有幼儿都运用了数字变大变小的规律进行有序记录的方式,说明幼儿已很好地掌握了数字渐变的规律,这和前几次活动一直在强调"有序"记录,发现记录中的秘密分不开的。在幼儿交流结束后,我展示了一组运用交换数字的方式进行快速记录的方法,给下次活动留下了伏笔。

32、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排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按规律进行数列推理(如:根据物体符号排序)

  2、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有关容积守恒的经验。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操作学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幼听音乐,做拍手、转手腕动作,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请你听音乐跟随刘老师来做拍手动作好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提醒幼儿记住自己做过的动作。

  提问:刚才咱们做了什么动作?拍了几次手?手腕转动了几次?我们做的动作有什么规律?

  小结:我们刚才做的动作规律是:拍两次手,转两次手腕,拍两次手,转两次手腕,如果记住了规律,就容易记住动作。再次放音乐,让幼儿根据规律记动手,体验规律对记忆的帮助。

  二、复习所学过的排序发放教玩具,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排序。

  1、小结:让幼儿自己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排序的(有按颜色、大小、形状、高矮、长短进行排序的)。

  2、引出新课,按符号排序。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组排序,请小朋友帮我观察下,和你们之前的排序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从中找出规律)

  3.如果接着往下挂你们知道该挂什么吗?完成(操作图卡)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你们想来设计一些有规律的图案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不同符号的小卡片,现在请你们自由选择你们喜欢的小卡片,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合作在桌子上摆出一条有规律的图形。

  四、 幼儿操作练习。

  五、结束:"游戏"开火车"自然结束:

  师:"走我们一起坐火车到外面去参观吧,按一个女孩一个男孩的规律上车",老师戴上火车胸饰扮演司机,幼儿按规律有秩序上车,将火车开到寝室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33、大班数学教案《分橡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答案。

  2.感受并体验8的组成所分的两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3.能够按“怎么分才能分得又对又快”的操作要求,有序数的分合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幼儿用书第1页小橡皮图卡8张,记录单,双色花8个(正面为红色,反面喂绿色)

  活动过程:

  幼儿操作活动

  分橡皮

  请小朋友每次将8个橡皮分成两份,并用数字记录,要求每次分的答案都不一样,分一次记一次,最后找出相像的两组,并在后面做出标记

  翻片片

  老师将8个片片排成一排,然后翻动前面的一部分片片变化颜色,幼儿说出每种颜色的片片各有几个,用数字记录下来,每次翻出的都不相同,最后找出相像的两组,并用标记记录下来(记录单幼儿人手一份)

  归纳总结8的分合记录;.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展示个别幼儿的分合记录。引导幼儿检查每一组的分合有没有重复或者遗漏,分的合计是否一样。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答案

  请幼儿根据记录单上相像的两组答案做出标记,说说8分成两份的7个答案中分别有哪两组分合式是相像的!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34、小班数学教案《分饼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让小朋友们摸一摸饼干的形状。

  2、 小朋友们看见饼干不抢不争。

  3、 让大一点的小朋友分饼干。

  4、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重点难点

  1、 认识圆形和正方形。

  2、 让小朋友感知饼干的形状。

  3、 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和正方形。

活动准备

  1、 准备饼干食物。

  2、 准备圆形和正方形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 课前做游戏:

  手指游戏组织上课纪律。

  二、 新授:

  1、 创设情境:

  嘟嘟龙和小朋友一起分饼干。

  2、 引导幼儿按照图形的形状进行分类。图形分为圆形和正方形。

  3、 分发图片感知饼干的图形特征。

  4 、分发饼干让小朋友享受劳动成果。

教学反思

  1、让幼儿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和正方形。

  2、让幼儿自己勾勒出心目中的圆形和正方形。

35、小班数学游戏教案《分饼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正确感知图形的基础上,学习按图形的某一特征(颜色、形状或大小)进行分类。

  2、能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人手臂上一副袖套(红或绿);图形卡片;分类盒;小货车四辆,分别贴上标记。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进车间。练习按物体的单一特征分类。

  教师以厂长的身份交代游戏规则。

  师:工人们,今天我们要到饼干厂去工作,这边是“红红饼干厂”,那边是“绿绿饼干厂”,戴绿袖套的工人到“绿绿饼干厂”那里去,那么红袖套的呢?

  幼儿根据袖套颜色分别找位置,教师检查找位置情况,幼儿互查。

  二、游戏:分饼干。引导幼儿排除其他特征干扰,按图形的某一特征分类。

  1、引导幼儿指认图形。

  师:我们厂的饼干可真多呀,谁来介绍一下,有些什么样的饼干?根据幼儿讲述出示图形。

  2、启发幼儿探索分类方法。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饼干分装到两个盒子里,你们想想看,哪些饼干可以放在一起?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分饼干,先分好的幼儿在下面讲述是怎样分的。

  4、个别幼儿讲述分类方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除按颜色分外,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分别再请按形状、大小分类的幼儿讲述,教师提出再次操作要求:这些工人干得都很棒,我们发现,可以按饼干的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现在我们再用别人的方法也来试试看。

  5、幼儿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并给动作快的幼儿饼干盒上贴星。

  三、游戏:运饼干。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分类。

  1、推出小货车,指认标记。

  师:饼干包装好了,现在我们要把它分别装到这4辆车上,每辆车上装的饼干是不同的。(教师边指标记边讲述)这辆车上装红盒子上有星的饼干,这辆车上装红盒子没星的饼干,那么这辆车上装什么?(指绿盒子有星的)最后一辆呢?(指绿盒子没星的)

  2、幼儿分组来装饼干,教师检查分装情况,小结:表扬工人们能干。

  3、(电话铃响)师:“喂,是幼儿园啊,我们已经把饼干装上车了,马上给你们送来,再见!”师生推车出活动室。

反思:

  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36、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分饼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正确感知图形的基础上,学习按图形的某一特征(颜色、形状或大小)进行分类。

  2、能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每人手臂上一副袖套(红或绿);图形卡片;分类盒;小货车四辆,分别贴上标记。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进车间。练习按物体的单一特征分类。

  教师以厂长的身份交代游戏规则。

  师:工人们,今天我们要到饼干厂去工作,这边是"红红饼干厂",那边是"绿绿饼干厂",戴绿袖套的工人到"绿绿饼干厂"那里去,那么红袖套的呢?

  幼儿根据袖套颜色分别找位置,教师检查找位置情况,幼儿互查。

  二、游戏:分饼干。引导幼儿排除其他特征干扰,按图形的某一特征分类。

  1、引导幼儿指认图形。

  师:我们厂的饼干可真多呀,谁来介绍一下,有些什么样的饼干?"来;自.屈;老师;教.案;根据幼儿讲述出示图形。

  2、启发幼儿探索分类方法。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饼干分装到两个盒子里,你们想想看,哪些饼干可以放在一起?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分饼干,先分好的幼儿在下面讲述是怎样分的。

  4、个别幼儿讲述分类方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除按颜色分外,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分别再请按形状、大小分类的幼儿讲述。教师提出再次操作要求:这些工人干得都很棒,我们发现,可以按饼干的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现在我们再用别人的方法也来试试看。

  5、幼儿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并给动作快的幼儿饼干盒上贴星。

  三、游戏:运饼干。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分类。

  1、推出小货车,指认标记。

  师:饼干包装好了,现在我们要把它分别装到这4辆车上,每辆车上装的饼干是不同的。(教师边指标记边讲述)这辆车上装红盒子上有星的饼干,这辆车上装红盒子没星的饼干,那么这辆车上装什么?(指绿盒子有星的)最后一辆呢?(指绿盒子没星的)

  2、幼儿分组来装饼干,教师检查分装情况,小结:表扬工人们能干。

  3、(电话铃响)师:"喂,是幼儿园啊,我们已经把饼干装上车了,马上给你们送来,再见!"师生推车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感受、观察、操作三个环节进行。老师准备很多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饼干卡片供幼儿观察,幼儿对同一种物品进行观察比较,更能找出物品的特征,如:物品的形状、颜色等。老师创设商店情境,引发幼儿玩游戏的兴趣。幼儿都喜欢动手把饼干按形状或颜色归类放好。

37、中班数学教案《分饼干》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小班时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多数幼儿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本次活动是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初步学习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形状进行分类。根据纲要提出的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进行的。结合本班幼儿好动,喜欢小动物等特点以及本园设施简陋等实际情况,设计该活动方案。因为农村孩子对饼干很感兴趣,也爱吃饼干,所以本次活动中我用饼干作为活动材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分饼干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初步学习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按形状进行类。

  3、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学习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按形状进行分类。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片、彩色纸张、四个带动物头饰的盒子、各种形状的饼干若干,纸袋一个,饼干歌视频。

活动过程

  一、 组织教学:律动《小花朵》组织幼儿安静的坐下来。

  二、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纸张,幼儿说出其名称及基本特征。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看看是谁来了?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先出示圆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再出示长方形,然后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他们名称和基本特征。

  三、幼儿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幼儿在身边找找。

  四、教师出示神奇口袋(袋里装各种图形的磁片),幼儿从袋中摸出磁片,并说出磁片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将磁片贴在黑板上。师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出磁片:神奇口袋真神奇,里面装着好东西,谁来摸,仔细摸,告诉大家好东西。

  五、引导幼儿将外形相同的磁片放在一起。(给表现好的幼儿奖励一朵小花)

  六、 游戏。做饼干和分饼干。

  1、 播放《饼干歌》视频,师幼跟视频音乐一起游戏。

  2、 幼儿按要求将饼干分给的动物朋友。

  师:小朋友,我们的饼干做好了,看看都做了些什么形状的饼干?(教师出示的饼干,让幼儿看看)这么多的饼干,分给可爱的动物朋友一点好吗?

  教师出示带动物头饰的盒子(盒子开口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师:喵-喵-,我是小花猫,我要吃正方形的饼干。嘎嘎嘎,我是谁呀?我可只吃长方形的饼干。我是小蚂蚁,我只要吃圆形的饼干。我是小白兔,我想吃三角形的饼干。

  幼儿按形状把饼干分给小动物。

  3、 师幼共同检查分饼干的情况。

  七、吃饼干。让小朋友挑自己喜欢的饼干吃。同伴交流,说说自己挑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彩色纸张、四个带动物头饰的盒子、各种形状的饼干等,幼儿们非常喜欢,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由于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多数幼儿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孩子们容易接受,所以本次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过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非常的投入,到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还意犹未尽。

  但在师幼检查分饼干的情况时,我发现给小动物的分的饼干没有发下去的多,原来有的孩子不愿意把饼干拿出来分给小动物,想留着自己吃,把饼干藏起来了,还有的孩子拿到饼干就吃,根本没听见老师说什么。爱吃饼干是孩子的天性,我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有的孩子就没有参与分饼干这一环节的活动。如果这个环节先让孩子自己吃一点饼干,再分一部分给小动物,效果会更好一些。

38、大班数学教案《图形联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就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

  2、在了解这几种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进行图形的组合拼搭。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图片、胶棒、白纸、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对图形的认识

  出示各种图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回答后,贴到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画面,让幼儿观察。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⒈点击乌龟。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⒉点击狐狸。方法同上

  (三)运用图形拼搭物体

  1、提供图形和图片,让幼儿尝试拼搭

  2、扩散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力,激发幼儿拼搭的兴趣

  师:图形不仅可以拼搭成一个个物体,而且还可以变成不同的数字。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3、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图片组合拼搭物体

  (四)动手操作,自由想象拼搭

  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也做一名魔术师,用图形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

  (五)活动评价与延伸

  1、请个别有代表性的幼儿拿作品到前面,让他说出他拼的图片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把制作理由讲给大家听。

  2、教师积极评价。

  3、老师鼓励幼儿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组合画面,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39、优质教案中班数学活动《分饼干》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小班时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多数幼儿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本次活动是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初步学习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形状进行分类。根据纲要提出的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进行的。结合本班幼儿好动,喜欢小动物等特点以及本园设施简陋等实际情况,设计该活动方案。因为农村孩子对饼干很感兴趣,也爱吃饼干,所以本次活动中我用饼干作为活动材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分饼干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初步学习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按形状进行类。

  3、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学习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按形状进行分类。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片、彩色纸张、四个带动物头饰的盒子、各种形状的饼干若干,纸袋一个,饼干歌视频。

  活动过程

  一、 组织教学:律动《小花朵》组织幼儿安静的坐下来。

  二、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纸张,幼儿说出其名称及基本特征。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看看是谁来了?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先出示圆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再出示长方形,然后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他们名称和基本特征。

  三、幼儿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幼儿在身边找找。

  四、教师出示神奇口袋(袋里装各种图形的磁片),幼儿从袋中摸出磁片,并说出磁片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将磁片贴在黑板上。师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出磁片:神奇口袋真神奇,里面装着好东西,谁来摸,仔细摸,告诉大家好东西。

  五、引导幼儿将外形相同的磁片放在一起。(给表现好的幼儿奖励一朵小花)

  六、 游戏。做饼干和分饼干。

  1、 播放《饼干歌》视频,师幼跟视频音乐一起游戏。

  2、 幼儿按要求将饼干分给的动物朋友。

  师:小朋友,我们的饼干做好了,看看都做了些什么形状的饼干?(教师出示的饼干,让幼儿看看)这么多的饼干,分给可爱的动物朋友一点好吗?

  教师出示带动物头饰的盒子(盒子开口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师:喵-喵-,我是小花猫,我要吃正方形的饼干。嘎嘎嘎,我是谁呀?我可只吃长方形的饼干。我是小蚂蚁,我只要吃圆形的饼干。我是小白兔,我想吃三角形的饼干。

  幼儿按形状把饼干分给小动物。

  3、 师幼共同检查分饼干的情况。

  七、吃饼干。让小朋友挑自己喜欢的饼干吃。同伴交流,说说自己挑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彩色纸张、四个带动物头饰的盒子、各种形状的饼干等,幼儿们非常喜欢,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由于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多数幼儿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孩子们容易接受,所以本次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过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非常的投入,到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还意犹未尽。

  但在师幼检查分饼干的情况时,我发现给小动物的分的饼干没有发下去的多,原来有的孩子不愿意把饼干拿出来分给小动物,想留着自己吃,把饼干藏起来了,还有的孩子拿到饼干就吃,根本没听见老师说什么。爱吃饼干是孩子的天性,我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有的孩子就没有参与分饼干这一环节的活动。如果这个环节先让孩子自己吃一点饼干,再分一部分给小动物,效果会更好一些。

40、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点点画板》反思

  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点点画板》

  教学目标:

  1、观察点与线构成的空间关系,并能找出同样位置的构成。

  2、认识点阵式的空间对应。

  3、培养专注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重点:能根据图示找出相应的位置.并真确的标示出来.

  难点:通过操作掌握正确的空间对应。

  教学准备:带有圆点的操作卡每人一张.数块每人一个.幼儿操作用书及水彩笔每人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数数1-20.

  2出示坐标图,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横列与数列的数序关系.

  以小旗为起点,引导幼儿说一说从小旗向右数,每一个点分别代表第几?

  以小旗为起点,引导幼儿说一说从小旗向上数每一个点分别代表第几?

  (小旗的位置,由老师自由来定)

  二、基本部分:

  1、游戏:玩具<蹦蹦跳>幼儿每人一张带有规则圆点的卡片,每人一个数块.

  师:,老师的小数块跳到哪里,小朋友也跳到和老师一样的格子里.

  提问:你的数块放到了第几行的第几格?

  2、游戏:<模仿秀>:电脑课件制作的圆点图卡.

  图卡上有图案造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能在自己的图卡纸上按照图卡上的造型连出来.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个别幼儿建立数列的关系.

  4、幼儿翻开幼儿用书第35页,引导幼儿根据左图中圆点的位置,找出右图中相应的位置,进行标示和连接.

  教师提问:画面上出现的是什么图形?图形左边最上面的一点是落在第几排?第几个点的位置上?其他的顶点呢?是落在第几排?第几个点的位置上?

  5、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这种方式找到正确的顶点并利用色笔先在顶点上点颜色、做记号、再画线将图案完成。

  6、完成后教师引导幼儿自行比较,看看完成的图形是否和左边的图形完全符合。

  三、结束部分:

  教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41、大班数学教案《找邻居》反思

  数学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科,能让幼儿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只有设计成幼儿喜欢的游戏,才能更吸引他们的注意,活动中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学习5以内相邻数,并理解相邻数之间大1和小于1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5以内相邻数,理解相邻数之间大1和小于1的关系。

  2.幼儿能够正确指认5以内数字的相邻数。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相邻数的学习(一)》。

  2.教师用5以内的数字卡片;1只小熊、2只小兔子、3只小猪贴片、3只蝴蝶、4只蜜蜂、5只蜻蜓贴片。

  3.幼儿挂书第11页。

  活动过程

  1.使用教学挂图,让幼儿理解数字2、3、4之间的的相邻关系,知道3的相邻数是2和4。

  (1)以复习数数,认数的方式出示教学挂图。

  (2)请幼儿数一数:画面上有几个苹果?(两个,用2表示,教师在苹果一列下面贴上2的数字卡)有几个西红柿?(三个,用3表示,教师在西红柿一列下面贴上3的数字卡)有几个梨子?(四个,用4表示,教师在梨一列下面贴上4年数字卡)。

  (3)请幼儿观察、比较苹果和西红柿,得出数字2和3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苹果和西红柿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西红柿多)多几个?(多1个)"教师小结:"3个比2个多1个。3大2小,3排在2的后面。"

  (4)再比较西红柿和梨子,得出数字3和4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3个比4个少1个,3小4大,3排在4的前面。"

  (5)教师对3的相邻数之间的连续比较进行讲解:"3个比2个多1个。3大2小,3排在2的后面;3个比4个少1个,3小4大,3排在4的前面。所以3的邻居(好朋友)是2和4。"

  2.教师把蝴蝶、蜜蜂、蜻蜓贴成三列在黑板上,同上步骤让幼儿理解数字3、4、5之间的相邻关系,知道4的相邻数是3和5。

  3.教师把小熊、小兔子、小猪贴片贴成三列在黑板上,同上步骤让幼儿理解1、2、3之间的相邻关系,知道2的相邻数是1和3。

  4.使用幼儿用书第11页,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并正确指认5以内数字和相邻数。

  (1)教师提问:"小熊住在几号房里?比它小1的邻居是几号房子?比它大1的邻居是几号房子?

  (2)同样的问题问小鸡、小牛的邻居的房号。

  活动反思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幼儿对5以内内相邻数的认识。例如开展"找好朋友"游戏。玩法:教师请形五名幼儿,每人胸前贴一张5以内的数字卡,当教师说2的好朋友,贴数字卡2的幼儿和贴数字卡1和3的幼儿就要手拉手,其他幼儿评判他们找对了没有。

42、大班数学教案《分类》教学反思

  分类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问题,通过该活动,使孩子在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按物体特征进行分类。

  2.积极探索,加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提高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人手1份;分类卡槽人手1分;纸帽、塑料玩具(形状玩具、洪恩玩具、厨房玩具)、钮扣若干,分别摆放在活动室的相应区域内。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师幼问好,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玩一个快快做的游戏,请大家听指令,看谁做得快!”教师发出指令,如,早上是爸爸送来的蹲下,不是爸爸送来的的小朋友举起双手;穿凉鞋的小朋友蹲下,没穿凉鞋的小朋友举起双手。幼儿听指令快速做出相应动作。

  小结:刚才老师和小朋友玩了“快快做”的游戏,所有的小朋友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分成两组做了不同的动作,第一次按照早上是否爸爸送来的分了组,第二次按照是否穿凉鞋的分了组。

  2、集体活动

  (1)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

  师:“今天,还有一些娃娃也要跟我们做游戏,数数看有几个!(十个)他们各有特点,现在老师要求他们排成两队,把有相同特点的分在一起,谁能来帮助他们呢?”教师邀请举手的小朋友上来操作,并说说理由。

  小结:原来像xx小朋友这样把有相同特征的娃娃分在一起的方法就是分类。

  (2)请幼儿操作学具,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是按照他们的什么特征分的,如衣服样式、性别、动作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师:“请认真观察,这十个娃娃还有没有其他相同的特点呢?你们有没有跟他不一样的分法呢?现在老师为大家都准备了十个娃娃,请你们也来分一分。”“请谁上来说说自己的分法呢?”

  小结:哇!原来我们可以找到娃娃这么多相同的特征,大家的观察力很不错哦!像你们这样,通过观察从多个角度找出物品的特征进行分类就是多角度分类。其实多角度分类在生活中应用得很多的。

  4、分组活动

  师:“咦!老师发现区域里小朋友玩过的玩具、纽扣和折的帽子都乱了,你们可以用多角度分类把它们整理好吗?现在老师请大家找分成4组,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帮它们进行多角度分类,请你们商量要选择分的物品。”

  第一组:分纸帽。将纸帽按颜色、大小、形状分类。

  第二组:分塑料玩具。将玩具按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第三组:分扣子。按扣子大小、形状、颜色、孔的数量分类。

  第四组:分厨房玩具。按颜色、用途分类。

  教师在每组邀请一位小朋友说说他的分类方法。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分类,我们今天学习的多角度分类还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我们整理图书、房间、衣服等等时都能运用到,分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条理,环境更整洁!我们今天的活动要结束了,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把学具收拾好。”

  活动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多角度分类。

  2、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让其用简单的标记,记录每一次分类的方法。

43、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数学教案《分粽子》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统计数量。

  2、与同伴协商共同统计粽子数量并记录,享受合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够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以小组形式统计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用表格记录的经验。

  物质准备:ppt、不同种类粽子每组若干,记录表每组两张,展览架每组一个。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问题

  1、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班最近在策划书香童年的活动,为了向其他班级介绍端午节传统美食,朱老师带来了许多粽子。

  二、看图分类并统计

  1、将图片上的粽子分为两类

  如果让你们把他们按照同一特征分成2类,你可以怎么分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按照颜色分,也可以按照形状分。

  2、增加一种粽子,观察不同

  现在朱老师又拿出了一些粽子,你能发现这些粽子与刚才的粽子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绳子的颜色不一样 。

  3、3人一组分类并记录

  第一次:三人一组,寻找最多的分类方法。

  教师总结方法:我们不光可以按照形状分、按照粽子的颜色分,还可以按照绳子的颜色分。

  第二次:每组一个记录表,统计每种粽子到底有几个

  三、整理小货架

  1、出示理货单,观察货架

  出示理货单,按照单子内容将粽子整齐又美观的摆放在货架上,这张理货单你能看懂吗?你们知道吗?货架和盘子上藏着小秘密,这些秘密会帮助你将手中的粽子放到正确的位置,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

  2、六人一组按照理货单整理小货架

  第一次:每组一张理货单、一框粽子、一个货架,请你们迅速分组到达指定位置按照理货单整理小货架

  教师总结方法:按照理货单和货架上的提示信息将所有粽子分类摆放。

  第二次:增加几种粽子,按照理货单和货架提示,排除不属于该类别的“干扰”粽子,整理小货架

  四、延伸活动

  1、将小货架摆放在班级门口,作为“书香童年”活动的道具,当天向其他班级介绍。

  活动总结

  本次教育活动基于主题生成,为了在书香童年活动当天向其他班级介绍端午节,孩子们制作了各种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美工部制作的粽子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些粽子整齐又美观的进行展示呢?于是生成了本次教育活动。通过观察粽子的不同特征,并对粽子进行多角度分类和统计,帮助幼儿建立类别概念,看懂记录表格。在实际操作中有层次的对粽子进行分类摆放,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分粽子的活动中培养幼儿升入小学后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整理习惯。

44、大班数学教案《比较粗细》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要求幼儿学会区别粗细,懂得比较物体粗细的正确方法。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6、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7、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分辨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游戏棒,圆柱积木,铅笔毛线,油画棒,彩色蜡笔,毛线棒针等,数量是全班幼儿数量的2倍,图片4张,一根粗麻绳,和一根细尼龙绳,粗细不同的纸卷棒子6根。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教师分别出示图片(粗细不同的树干,竹子,茄子等),请幼儿比较粗细;

  2 .教师出示一根麻绳和一根尼龙绳,请幼儿比较粗细;

  3.分别请两对幼儿上来,手拿一件不同的实物比较粗细,全班幼儿验证;

  4.请幼儿从自己的身上找出两样东西比较粗细,如:腿粗,手臂细,手指头粗,头发细等。

  (二)比较粗细:

  1.教师出示一根纸棒,请幼儿回答它是粗的还是细的,若幼儿说是粗的,教师出示比它更粗的纸棒,若幼儿回答是细的,教师则出示的纸棒,由此得到结论,只有两样东西,以上进行比较,才能认识哪样粗哪样细。

  2.请小朋友任取3样东西比较粗细,然后说出它们的结果。

  3.教师手举一件实物,请每个幼儿拿一件实物 与教师手中的实物比较教师粗的,请站起来,比较教师细的坐在位置上,用同样的方法,教师与小朋友都换一件实物进行比较,也可请比教师细的幼儿站起来,比教师粗的坐在位置上。

  (三)游戏:找朋友 每个幼儿手拿一件比较粗细的东西,边唱:“找朋友 ”歌曲边自由结伴。唱完后,两人比较粗细,游戏可反复进行。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太少;

  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

  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45、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反思

  教育目标:

  1、经历把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配的涵义。

  2、在活动中,能按要求进行数量分配。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6、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准备:

  教具:猴子图片若干,桃子图片若干,记录纸若干。

  学具:幼儿每人操作材料一份。

  重难点:

  体会平均分配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平均分配。

  师:今天来了多少个小朋友?分成了几组?每组都有几个小朋友?幼儿观察回答。

  小结:我们把32(28)小朋友,分成了3 4组,每组人数一样多,都坐了8个小朋友。

  二、在“分桃子”游戏中,进一步感知平均分配。

  1、师:今天是猴宝宝们的生日,猴妈妈给猴宝宝买了一些桃子,请小朋友帮忙分桃子,小朋友愿意帮忙吗?小朋友分桃子的时候一定要公平,每个猴宝宝要分的(一样多)。要不兔宝宝会不高兴的。

  2、幼儿尝试“分桃子”

  (1)师:4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子怎么分?幼儿分,老师提问记录,强调每只小猴子分得桃子一样多。8个桃子呢?12个桃子呢?

  (2)观察记录纸,发现了什么?提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桃子分给两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桃子一样多。

  (3)师:就在我们把12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会分得多少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呢?幼儿分老师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情况,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子分给许多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到了一样的桃子

  3、总结;像这样把许多物品分成几份一样多的方法叫平均分配。

  三、在“分食物”游戏中,练习平均分配。

  师:刚才小朋友帮猴子分桃子的事让许多动物知道了,他们也想让小朋友来帮忙。小朋友们高兴吗?

  第一组:“帮小白兔分食物”

  第二组:“帮小猫分鱼”

  第三组:“帮小狗 小猴分食物”

  第四组:“帮许多动物分食物”

  四、延伸活动

  老师发现小朋友特爱帮助别人,(自己鼓励)回家后用我们学过的平均分配的方法帮妈妈分一些东西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对平均分配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是建立在具体的操作体验中,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体验,幼儿兴致很高,在快乐的分食物游戏中轻松的完成了目标,实现了玩中求学,学中求乐的学习理念。4、5个孩子注意力易转移。需老师多加关注,及时调动孩子活动兴趣。

  小百科: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位置的一个统计量。

46、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做饼干》反思

  教学目标

  1. 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 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3.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6. 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 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 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 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教学过程

  1. 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2. 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大瓶盖内压平铺满,然后选择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你们印了几块饼干?

  幼儿;3块

  老师;猜猜看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儿;5 块也有的说7块,

  3.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疏密的关系。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老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毛毛印了7块呢?

  幼儿甲:明明印的饼干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儿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越少。

  5 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模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

  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儿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儿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弄的越薄(面积越大)做出的饼干越多。

  7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

  老师: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的制作方法,将桂冠带在得冠军的小朋友的头上。鼓励大家课后要想出更好的办法争取下次夺冠。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观察,让幼儿充分体验自主学习,探索,记数的乐趣。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小百科:饼干的词源是“烤过两次的面包”,是从法语的bis(再来一次)和cuit(烤)中由来的。它是用面粉和水或牛奶不放酵母而烤出来的,可作为旅行、航海、登山时的储存食品,在战争时期用于军人们的备用食品也是非常方便适用的。

相关文章
推荐专题